【项目名称】凌源皮影戏
【项目类别】传统戏剧
【项目地区】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
【项目级别】国家级
【项目批准时间】2006年《凌源皮影戏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
【传承人简介】
于振声1936年生于凌源松岭子镇三皇庙村。于振声从十几岁开始就喜欢上了皮影戏。1995年,他自筹经费组建起了“振声皮影艺术团”。在皮影雕刻技艺上,于振声继承了凌源皮影雕刻技法,又吸取唐山技法的精华,加上自己的创新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 他早年拜家乡皮影老艺人王盛林为师,也跟凌源最著名的皮影雕刻艺人佟敏学过艺。1995年,于振声从凌源市城建局长的岗位上退休,筹建了“振声皮影艺术团”,带着皮影上山下乡。在四处演出的日子里,于振声觉得影人过于呆板,缺乏灵动之气,便又萌发了再度拜师的念头。
1997年,于振声来到唐山拜在皮影雕刻名家韩世勋门下。博采众家之长让于振生技艺纯熟,独树一帜。跟演出时用于操作的皮影不同,于振声雕刻的皮影基本属于“看影”,就是将皮影镶在镜框中供人观赏。作为突出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美术工艺品,“看影”的雕刻要比作为演出道具的皮影更精细复杂,因此对艺人的雕刻技艺要求也更高。
在凌源皮影的刻制行业里,不乏以机器代替刻刀的鱼目混珠者,但于振声却始终是传统手工技法的坚定追随者,他认为机器刻影不能算作影艺,漫长的制作周期也造就了手工皮影的高品质。与技艺上一心一意的“守旧”相对应,于振生一直在题材上寻求变化和创新。他尝试雕刻了一些现代皮影,新增“寿桃、喜字、鸳鸯、连年有余”等吉祥题材和《木兰从军》《西游记》等古典文学题材。
虽然作为工艺品的皮影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大,皮影刻制的未来发展大有可为,但对恪守精工的于振声而言,想要完成传统手艺的市场化生存,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辽宁凌源的于振声老人酷爱皮影雕刻艺术,退休后潜心研究皮影雕刻技艺,重新拜师学艺、设馆收徒,传承这项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,并于2008年被命名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【项目作品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