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融(153~208),字文举,东汉末鲁国(今山东曲阜)人,孔子二十代孙。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(今山东昌乐东南)相,故人称孔北海。自幼聪颖灵悟,胆识过人,开创“以气为主”的文风,名列“建安七子”之首。后入朝,官至太中大夫。对曹操多所非议,为操所杀。融能诗善文,代表作有《荐祢衡表》、《论盛孝章书》、《难曹公表制酒》等。原有集,已佚,明人辑有《孔北海集》。

建安七子

天生奇才

孔融四岁时,与诸兄共食梨,取其小者,即为宗族所重。十岁,随父孔宙至洛阳。时李膺高自标榜不妄接宾客。融造膺门,语膺以孔子与老子相师友,足以为“累世通家”,座客奇之。

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帝都洛阳。当时,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师,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,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。孔融只有十岁,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,就登门拜访。他对守门人说:“我是李膺的亲戚。”守门人通报后,李膺接见了他。李膺问他说:“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?”孔融回答道:“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(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),因此,我和你也是世交呀!”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,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。

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门第,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,他却不以为然地说:“小时候聪明,长大了可不一定好。”(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)孔融立即反驳道:“从您讲的话可以看出,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吧?”(想君小时,必当了了。)陈韪无话可说。李膺大笑,说:“这么聪明的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。”

收留张俭

灵帝建宁二年(169),党人张俭为宦官所恶,逃亡,融救之,乃名震远近。州郡辟之,皆不就。

东汉末期,发生“党锢之祸”。在这次事件中,张俭遭到通缉。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,于是张俭便投奔孔褒。不巧孔褒不在家,应门的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,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,没有把实情告诉他。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,于是便把张俭留下。后来事情败露,张俭逃走,孔融、孔褒却被逮捕下狱。孔融说张俭是他留下的,他该负责;孔褒说:“彼来求我,非弟之过。”他该负责;孔母说她是家长,她该负责,闹得“一门争死”。后来皇帝决定由孔褒负责,将孔褒处决,孔融因此事名声大噪。

京中为官

灵帝光和三年(180)或稍后,就司徒杨赐辟。举发贪污,多为宦官亲属。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属,在府与边让、王朗善。中平中,进举融为侍御卫,旋迁虎贲中郎将。中平末,董卓入京,专权,以融不能阿附,次年(190),出融为北海相。

辟举司徒杨赐府,贪污官僚。杨赐派孔融祝贺何进升为大将军,不能通过,即时留下状辞职。何进忌惮其名声,辟举为侍御史,与中丞赵舍不和,辞官。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,北军中侯。在职三日,升迁为虎贲中郎将。后董卓废汉少帝,孔融与之对答,常有匡正之言。董卓怀恨在心,派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北海相。

北海为相

时黄巾起事,融屡为所败,弃郡而至徐州依陶谦,后复还北海。献帝建安元年(196),为袁绍长子袁谭围攻,自春至夏,士卒仅余数百人,融仍读书谈笑。城陷,逃奔东山。

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,讨伐黄巾军张饶,战败,转移保朱虚县。后置城邑,立学校,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、彭璆、邴原等。后被管亥所围,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。刘备受宠若惊,立即发兵解围。建安元年(196年),为袁谭攻击,城被攻陷后逃往东山,妻儿为袁谭所虏获。

杀身之祸

汉献帝迁都许昌后,孔融任将作大匠、迁少府,曾被封为太中大夫。为人恃才负气,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,并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,如反对回复肉刑、反对曹丕私纳袁绍儿媳妇甄氏、嘲征乌桓、反对曹操禁酒。再加上他忠于汉室,上奏主张“宜准古王畿之制,千里寰内,不以封建诸侯”来增强汉室实权,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。因此,在公元208年,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,欲图不轨、“谤讪朝廷”、“不遵超仪”等罪名杀之,株连全家。

魏文帝曹丕深爱孔融文辞,把孔融与王粲、陈琳、徐干、阮瑀、应玚、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,列为“建安七子”。

时“刀笔吏”路粹,一连捏造了孔融的四五大罪状:

少府孔融,昔在北海,见王室不静,而招合徒众,欲规不轨。云‘我大圣之后,而见灭于宋,有天下者,何必卯金刀。’及与孙权使语,谤讪朝廷。又融为九列,不遵朝仪,秃巾微行,唐突宫掖。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,云:‘父之余子,当有何亲?论其本意,实为情欲发耳。子之于母,亦复奚为?譬如寄物缻中,出则离矣。’”

结论是“大逆不道,宜极重诛”,这下孔融活不成了,曹操定孔融三大罪:谋反、不敬、不仁,“书奏,下狱弃市”。由此,一代名士孔融便成为了斗争的殉葬品,头被曹操砍掉了,还连累妻子皆被诛戮。时在建安十三年(208),孔融五十六岁。

然观路粹所奏,没有多少事实,多是“枉状”诬告:一是说孔融在北海即有谋逆之言,说“我大圣(商汤)之后……有天下者,何必卯金刀(即刘)”,说孔融早有篡汉谋逆之心。这极不符合孔融思想,孔融思想保守,即保守在“志在靖难”,以安汉室。二是“与孙权使语,谤讪朝廷”,从孔融“保汉”的思想看也不大可能。三是与祢衡“跌荡放言”论父子、关系,也不大可能。因为孔融是以孝悌闻名的,四岁让梨,十三岁父死,“哀悴过毁,扶而后起,州里归其孝”。至于与祢衡互相吹捧,在朝“不遵朝仪”,“秃巾微行”,或许有之,但这些“蚊虻之过”,也构不成重诛弃市之大罪。关键是他与曹操积怨过深,已构成了对曹操的严重威胁。孔融刚直性格可嘉,但不识时务,招致杀身之祸也在所难免。

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。《本传》载:“魏文帝(曹丕)深好融文辞,每叹曰:‘扬、班俦也。’募天下有上(献呈)融文章者,辄赏以金帛。所著诗、颂、碑文、论议、六言、策文、表、檄、教令、凡二十五篇。”今存有后人所辑《孔北海集》。

融以孔子后裔,有高名清才,且性宽容少忌,遂为时论所重。《后汉书》本传记其所著诗、颂、论、议等凡二十五篇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录其集十卷,佚。明人杨德周编定《汇刻建安七子集》,有曹植而无孔融;张溥辑有《孔少府集》,在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》辑其诗作五首,《杂诗》两首入李陵录别诗中。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录其文为一卷,三十九篇,俞绍初《建安七子集》又有所补正。

其创作不长于诗而长于文,且文气遒劲。《典论·论文》谓其“体气高妙,有过人者。然不能持论,理不胜辞,至于杂以嘲戏。及其所善,杨、班俦也”。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称融“气盛于为笔”,《章表》称其《荐祢衡疏》“气采飞扬”。

附:

《荐祢衡表》

臣闻洪水横流,帝思俾义,旁求四方,以招贤俊。昔孝武继统,将弘祖业,畴咨熙载,群士响臻。陛下睿圣,纂承基绪,遭遇厄运,劳谦日昃。惟岳降神,异人并出。窃见处士平原祢衡,年二十四,字正平。淑质贞亮,英才卓砾。初涉艺文,升堂睹奥。目所一见,辄诵于口;耳所暂闻,不忘于心。性与道合,思若有神。弘羊潜计,安世默识,以衡准之,诚不足怪。忠果正直,志怀霜雪。见善若惊,疾恶如仇。任座抗行,史鱼厉节,殆无以过也。鸷鸟累百,不如一鹗。使衡立朝,必有可观。飞辩骋辞,溢气坌涌;解疑释结,临敌有馀。昔贾谊求试属国,诡系单于;终军欲以长缨,牵致劲越。弱冠慷慨,前世美之。近日路粹、严象,亦用异才,擢拜台郎,衡宜与为比。如得龙跃天衢,振翼云汉,扬声紫微,垂光虹蚬,足以昭近署之多士,增四门之穆穆。钧天广乐,必有奇丽之观;帝室皇居,必蓄非常之宝。若衡等辈,不可多得!《激楚》、《扬阿》,至妙之容,台牧者之所贪;飞兔、骠袭,绝足奔放,良、乐之所急。臣等区区,敢不以闻?陛下笃慎取士,必须效试。乞令衡以褐衣召见,必无可观采,臣等受面欺之罪。

《难曹公表制酒》

公当初来,邦人咸扦舞踊跃,以望我后。亦既至止,酒禁施行。酒之为德久矣!古先哲王,类帝桎宗,和神定人,以济万国,非酒莫以也。故天垂酒星之曜,地列酒泉之郡,人著旨酒之德。尧非千钟,无以建太平;孔非百觚,无以堪上圣。樊哙解厄鸿门,非彘肩卮酒,无以奋其怒;赵之厮养,东迎其王,非引卮酒,无以激其气;高祖非醉斩白蛇,无以畅其灵:景帝非醉幸唐姬,无以开中兴;袁盎非醇醪之力,无以脱其命;定国非酣饮一斛,无以决其法。故郦生以高阳酒徒,著功于汉;屈原不铺糟歃酶,取困于楚。由是观之,酒何负于治者哉?

《又书》

昨承训答,陈二代之祸,及众人之败,以酒亡者,实如来诲。虽然,徐偃王行仁义而亡,今令不绝仁义;燕哙以让失社稷,今令不禁谦退;鲁因儒而损,今令不弃文学;夏、商亦以妇人失天下,今令不断婚姻。而将酒独急者,疑但惜谷耳,非以亡王为戒也!

国学网老秦编辑